• 2022年第14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目录
    • 封面

      2022, 14(1):0-0.

      摘要 (29) HTML (0) PDF 2.58 M (5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封二

      2022, 14(1):0-0.

      摘要 (26) HTML (0) PDF 2.59 M (5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封底

      2022, 14(1):0-0.

      摘要 (12) HTML (0) PDF 2.59 M (5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目录

      2022, 14(1):0-0.

      摘要 (31) HTML (0) PDF 213.95 K (5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论文
    • 旱地生态系统碳氮过程对干旱响应与反馈的Meta分析

      2022, 14(1):1-10. DOI: 10.13878/j.cnki.jnuist.2022.01.001

      摘要 (429) HTML (175) PDF 2.34 M (10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干旱会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形成对气候变化的反馈效应.然而,目前国际上有关旱地生态系统碳氮过程对干旱的响应与反馈效应尚不清楚.本研究共收集整理了全球来自128篇文献的1 344组原位观测数据进行Meta分析(Meta-analysis),用以定量评估旱地生态系统碳氮过程对干旱的响应程度和反馈效应.结果表明,干旱会显著降低植被碳库,且地上生物量碳对干旱的敏感性略高于地下生物量碳.土壤CO2和N2O排放在干旱条件下均显著减少.对于土壤碳氮库,干旱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库和氮库均无显著变化,相反,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库显著降低,土壤NO3--N含量显著增加.此外,干旱还会导致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显著降低.本研究首次将干旱对土壤CO2和N2O排放的影响与植被和土壤碳氮库的变化联系起来,并得出以下结论:干旱虽会引起土壤碳排放减少,但由于其同时也会抑制植被的生长,导致在未来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加剧旱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正反馈效应.

    • 人工红树林碳通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22, 14(1):11-20. DOI: 10.13878/j.cnki.jnuist.2022.01.002

      摘要 (214) HTML (338) PDF 4.34 M (12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红树林是重要的滨海蓝碳生态系统.人工红树林在恢复过程中碳交换过程受到气候、植被等环境的影响,与成熟红树林呈现较大差异.本研究采用闭路涡动相关系统对珠江河口人工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进行二氧化碳(CO2)通量和甲烷(CH4)通量的观测,并基于通径分析方法探讨了环境要素对总初级生产力(GPP)、生态系统呼吸(Re)、CO2和CH4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CO2通量呈现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受到GPP和Re的协同影响,其季节变化特征不明显;CH4通量则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2019-2020年CO2年通量为74.9~138.4 g·m-2·a-1(以C计,下同),CH4年通量为25.1~25.9 g·m-2·a-1.CO2变化特征受到GPP的直接影响,总辐射(Ra)、气温(Ta)和植被指数(NDVI)通过影响GPP对净生态系统CO2交换(NEE)产生间接的影响.Ta、NDVI和Re是驱动CH4季节变化特征的主要影响因素.

    • 藻型湖泊溶解有机碳特征及其对甲烷排放的影响

      2022, 14(1):21-31. DOI: 10.13878/j.cnki.jnuist.2022.01.003

      摘要 (503) HTML (361) PDF 4.37 M (11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湖泊碳通量研究已成为全球碳循环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本研究以太湖藻型湖区(西北湖区、梅梁湾、贡湖湾、西南湖区和湖心)为研究对象,基于为期一年的连续野外观测,旨在揭示富营养化湖泊DOC变化特征及其对CH4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太湖藻型湖区DOC质量浓度均值为4.15 mg/L,且具有显著的空间变化.受外源输送和内部蓝藻增殖影响,西北湖区和梅梁湾DOC质量浓度较高,且其DOC时间变化与流域降雨量紧密相关,尤以西北湖区最为明显(R2=0.67,P<0.01).但在受外源输送影响较小的湖心区域,其DOC的时间变化主要受蓝藻生物量驱动(R2=0.60,P<0.01).太湖藻型湖区CH4排放均值为0.083 mmol·m-2·d-1,不同湖区CH4排放量差异明显.藻型湖区较高的蓝藻生物量显著提高了CH4的排放量,且DOC含量是蓝藻影响CH4产生和排放的主要因子.总体上,太湖藻型湖区DOC的累积致使其是CH4排放的热点区域,但DOC对CH4产生和排放的影响受湖泊内部因子和外部因子的综合调控,其潜在的控制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 四株植物根际促生菌对农田土壤N2O排放的影响

      2022, 14(1):32-39. DOI: 10.13878/j.cnki.jnuist.2022.01.004

      摘要 (475) HTML (70) PDF 2.69 M (11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农田土壤是温室气体氧化亚氮(N2O)最重要的人为排放源之一.本文以四株植物根际促生菌:白色芽孢杆菌Bacillus albus Lv5A、枯草芽孢杆菌枯草亚种Bacillus subtilis sp.subtilis NRCB002、施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 NRCB010和暹罗芽孢杆菌Bacillus siamensis NRCB026为研究对象,采用温室盆栽试验、土壤微宇宙试验及田间原位试验等方法,探究接种植物根际促生菌对农田土壤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室盆栽条件下,接种四株植物根际促生菌的土壤N2O累积排放量从高到低依次为NRCB002> Lv5A> NRCB026> NRCB010,与未接种的对照相比分别减少了2.3%、33.1%、34.2%和40.0%.选择NRCB010和NRCB026菌株进一步开展土壤微宇宙试验和田间原位试验.与未接种的对照相比,在土壤微宇宙条件下接种NRCB010和NRCB026的土壤N2O累积排放量分别减少了21%和48%;在田间原位条件下,接种NRCB010和NRCB026的土壤N2O累积排放量分别减少了44%和73%.总之,接种植物根际促生菌NRCB010和NRCB026能有效减少农田土壤N2O的排放.研究结果将为减少农田土壤N2O排放提供重要科学依据,也将为发展具有促生和减排效应的生物肥料提供实际指导.

    • 2020年新冠疫情前后南昌市大气CO2浓度变化及影响因子分析

      2022, 14(1):40-49. DOI: 10.13878/j.cnki.jnuist.2022.01.005

      摘要 (111) HTML (38) PDF 5.23 M (10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气CO2浓度的变化主要受源汇和大气传输过程影响,因此城市地区的浓度观测包含区域人为源排放的重要信息.为明晰2020年新冠疫情对CO2浓度及人为源排放量的影响,本研究以南昌市大气CO2为研究对象,结合先验排放清单和高精度大气传输模型,对南昌市2020年1月24日至4月30日的小时CO2浓度进行了观测和模拟.基于当地管控政策把研究时段分为两段:一级管控期间(1月24日至3月11日)和二、三级控期间(3月12日至4月30日),并对排放源等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量化分析.研究发现:模型能够模拟CO2浓度的小时变化特征,然而由于模型没有考虑排放源的高度信息,尤其是城市中的发电站烟囱等强点源,将对夜晚浓度高估,而正午(12:00-18:00)则无影响.一级管控期间正午CO2浓度(干燥空气中CO2的摩尔分数)观测值和模拟值分别为433.63×10-6和438.22×10-6,其中模拟的人为源浓度贡献值高于观测值约21.9%;而二、三级控期间的观测值和模拟值分别为432.06×10-6和432.24×10-6,其模拟一致性高.浓度对比结果表明所使用的先验排放清单能代表二、三级管控期间人为CO2的排放量,而一级管控期间的排放量则偏高约21.9%,显示出调控措施明显降低了南昌市人为CO2的总排放量.整个时间段植被NEE的平均CO2浓度贡献都小于2×10-6,表明人为源相较于NEE是导致CO2浓度差异的主要因素.二、三级管控期间的边界层相比一级管控期间升高,减少了人为CO2排放量导致的浓度增加幅度,抵消了背景值浓度升高的影响,是两个时间段的浓度观测值接近的主要因素.本研究结果可为城市尺度的温室气体反演提供科学支撑和方法参考.

    • 奶牛粪沼液对小麦-玉米轮作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2022, 14(1):50-61. DOI: 10.13878/j.cnki.jnuist.2022.01.006

      摘要 (539) HTML (41) PDF 1.59 M (10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明奶牛粪沼液连续施用对耕层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活性的影响,本研究以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为研究对象,进行了2年奶牛粪沼液连续施用的田间小区试验,分析了沼液施用后表层(0~10 cm)和亚表层(10~20 c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其总有机碳与各活性组分含量的变化特征.研究发现:施用沼液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显著(P<0.05)增加,土壤小团聚体有向大团聚体演化的趋势,且沼液施用量越大,耕层土壤中大团聚体增加越多;施用沼液后耕层土壤碳库存分别比施用化肥的处理增加25.9%~35.2%,高活性有机碳的变化对土壤碳库的影响最大;施用沼液会通过活性碳的输入提升耕层土壤碳库活度,且亚表层土壤碳库活度对外源有机物的输入更加敏感,大团聚体中活性较高有机碳增加是主要驱动因子.

    • 增温和互花米草入侵对崇明东滩湿地土壤碳循环功能基因的影响

      2022, 14(1):62-76. DOI: 10.13878/j.cnki.jnuist.2022.01.007

      摘要 (385) HTML (102) PDF 6.16 M (11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以崇明东滩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GeoChip技术检测土壤碳循环关键功能基因,研究增温及互花米草入侵对湿地土壤碳循环的影响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湿地土壤中碳循环功能基因数量及丰度均高于其他各类别的基因;在相同温度处理下,种植互花米草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碳循环功能基因信号强度均高于种植芦苇土壤;增温显著降低了大多数土壤碳循环功能基因信号强度,包括碳降解、碳固定和甲烷代谢等基本过程,但互花米草入侵及其与增温的交互作用无显著影响(P>0.05);与对照相比,增温显著降低了种植芦苇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碳循环功能基因丰度,主要包括碳降解过程中的cda、exopolygalacturonase_fungi、rgh、xyla、xylanase、cellobiase和endoglucanase基因,以及碳固定过程中与卡尔文循环相关的rubisco基因(P<0.01),但对互花米草土壤的微生物群落以及互花米草与芦苇混种处理的影响不显著(P>0.05);土壤微生物碳循环功能基因与土壤活性氮气体排放及土壤pH显著负相关(P<0.05).总之,增温显著地改变了土壤碳循环功能基因丰度,研究结果将为定量全球变暖对湿地碳循环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实现碳中和等提供数据支撑,也为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 不同CO2浓度和施氮水平对麦田CO2净通量的影响

      2022, 14(1):77-87. DOI: 10.13878/j.cnki.jnuist.2022.01.008

      摘要 (471) HTML (22) PDF 3.28 M (10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不同CO2浓度和施氮量对麦田CO2净通量的影响,利用开顶式气室(OTC)组成的CO2浓度自动调控平台模拟CO2浓度升高环境.以冬小麦为试验材料,设置CK (对照,环境大气CO2浓度)、C1(CO2浓度比CK增加120 μmol·mol-1)和C2(CO2浓度比CK增加200 μmol·mol-1)3个CO2浓度水平;施氮量设置常规施氮量(N1,25 g·m-2)和低氮(N2,15 g·m-2)2个水平.采用静态箱-高精度气体分析仪观测麦田CO2净通量.结果表明:各处理的麦田CO2净通量变化特征一致,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拔节期和抽穗期达到峰值.N1处理下,在整个生育期,CK、C1和C2处理的CO2累积量分别为-105.8±12.6、-123.1±11.5和-120.2±4.1 kg·hm-2.N2处理下,在整个生育期,CK、C1和C2处理的CO2累积量分别为-82.3±9.2、-95.4±7.6和-96.7±2.8 kg·hm-2;拔节期C2处理的CO2累积量比CK显著增加了31.8%(P=0.024).C1处理下,拔节期N1处理的CO2累积量显著高于N2处理55.0%(P=0.009);C2处理下,N1处理的整个生育期CO2累积量显著高于N2处理23.6%(P=0.010).各处理CO2净通量跟土壤湿度的相关关系均达到显著;N1处理下,C1和C2处理的CO2净通量跟光合有效辐射的相关关系达到显著,N2处理下,CK和C1处理的CO2净通量跟光合有效辐射的相关关系达到显著;N1处理下,C1处理的CO2净通量跟空气温度的相关关系达到显著,其余处理未达到显著.本研究表明:在小麦的拔节期和抽穗期,相比于CO2浓度升高,施氮量对麦田CO2净通量的影响更为显著;CO2浓度升高与施氮量对麦田CO2净通量的影响没有显著的交互作用.

    • 土壤生化特性在模拟氮沉降条件下对土壤呼吸和N2O排放的影响

      2022, 14(1):88-97. DOI: 10.13878/j.cnki.jnuist.2022.01.009

      摘要 (124) HTML (75) PDF 1.42 M (10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东南地区是高氮沉降区,氮沉降对不同土壤碳氮循环的影响不同.本研究目的是确定哪些土壤生化因子在氮输入对土壤呼吸及N2O排放影响方面起了决定性作用.本研究采集江苏省13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分析其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特征差异,通过室内培养试验,在恒温(25℃)恒湿(土壤水分0.30 g·g-1,模拟旱地条件)条件下,同步研究了不同土壤内源和外加氮源(NH4NO3)条件下的土壤呼吸和N2O排放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氮添加显著促进CO2排放的土壤具有较低的黏粒成分、土壤微生物碳和微生物碳氮比,较高的土壤基础呼吸、土壤有效氮、细菌和真菌数量等特性;氮添加显著促进N2O排放的土壤具有较高的土壤基础呼吸,较低的内源N2O排放和较低的土壤总氮、有效氮、放线菌和真菌数量等特性.无论是否添加氮源,土壤呼吸主要驱动因子均为土壤细菌和pH.未添加氮源条件下,N2O排放主要驱动因子为土壤细菌和铵态氮;添加氮源条件下,N2O排放主要驱动因子仅为土壤细菌.土壤内源N2O排放和土壤基础呼吸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添加外源氮后,N2O排放和土壤呼吸具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外源单位氮的CO2排放量与土壤有机碳、全氮、真菌数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微生物碳氮比(MC/MN)呈显著负相关(P<0.05);外源单位氮的N2O转化率与土壤细菌数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外源单位氮的CO2排放量主要取决于MC/MN;外源单位氮的N2O转化率主要取决于土壤细菌数量.MC/MN和土壤细菌数量分别是旱地条件下土壤呼吸和N2O排放对模拟氮沉降响应的决定因子.

    • 生物质炭添加对土壤氧化亚氮排放影响的研究进展

      2022, 14(1):98-109. DOI: 10.13878/j.cnki.jnuist.2022.01.010

      摘要 (328) HTML (140) PDF 1.23 M (12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氧化亚氮(N2O)是一种会破坏平流层臭氧的长寿命温室气体,农业土壤是大气N2O人为排放源中的最大贡献者,因此减少农业土壤N2O排放十分迫切.生物质炭是生物质在低温限氧条件下热解产生的碳材料,具有丰富的孔隙结构.已有研究表明,生物质炭是减少土壤N2O排放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对其影响效应和机理的系统报道很少.本文论述了生物质炭对土壤中N2O排放的影响,重点从生物与非生物的角度讨论了生物质炭影响土壤N2O排放可能的机制.从生物角度来看,生物质炭的"石灰效应"会升高土壤pH、改变土壤中微生物过程从而促进N2O还原为N2,同时生物质炭也会作为"电子穿梭体"加快这一过程.另外,生物质炭还会增加含有nosZ基因的反硝化细菌数量,促进N2O的还原.而当土壤中N2O主要来自于硝化作用时,生物质炭增加土壤中氨氧化细菌amoA丰度,进而增加土壤N2O排放量.从非生物角度来看,生物质炭能吸附N2O降低土壤N2O释放量,随后其表面的C=C可能会与N2O发生加成反应进而消耗N2O.最后,本文归纳了生物质炭对土壤N2O的影响主要取决于生物质炭特性(原料、热解条件、C/N、施用量、老化程度)、氮肥施用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等,同时总结了当前利用生物质炭减少土壤N2O排放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利用其减排土壤N2O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 江苏省主要农作物碳足迹动态及其构成研究

      2022, 14(1):110-119. DOI: 10.13878/j.cnki.jnuist.2022.01.011

      摘要 (548) HTML (159) PDF 2.64 M (12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江苏作为农业大省和粮食主产区,全面核算其主要农作物生产碳足迹时序动态变化与构成,可为江苏省主要作物生产体系全过程环境管理及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本文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法(LCA)核算江苏省1990-2019年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和油菜5种作物生产过程各环节碳排放强度,研究分析不同作物生产碳足迹时序动态变化、构成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30年江苏省主要作物生产单位产量碳足迹呈下降趋势,单位面积碳足迹呈上升趋势.不同作物单位产量碳足迹(单位:kg (CO2-eq)·kg-1)大小分别表现为油菜(1.74)>水稻(1.36)>小麦(0.99)>玉米(0.81)>大豆(0.64).在作物碳足迹构成中,稻田CH4排放(54.43%)和化肥投入(20.65%)是水稻生产碳足迹主要来源,其他组分贡献较低.对小麦、玉米、大豆和油菜而言,不同农资投入碳足迹贡献较为突出的组分均为化肥投入和土壤N2O排放,其他组分贡献比重较小.随机森林分析表明,种子、氮肥及农机投入的变化是不同作物碳足迹年际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因此,对不同作物生产需采取针对性的减排措施,从农资投入、过程管理等多方面进行调节,以促进农业绿色高效发展.

    • 不同类型稻田亚硝酸型CH4厌氧氧化潜力的比较研究

      2022, 14(1):120-126. DOI: 10.13878/j.cnki.jnuist.2022.01.012

      摘要 (370) HTML (59) PDF 1.02 M (10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甲烷(CH4)厌氧氧化是稻田土壤中消减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过程.本试验选择内陆性南京稻田和滨海性上海崇明岛围垦稻田,比较研究稻田耕层(0~10 cm)和深层(50~60 cm)土壤中亚硝酸盐型CH4厌氧氧化(n-DAMO)潜力的差异及其微生物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南京稻田耕层土壤的n-DAMO速率为3.51 nmol·g-1·d-1(以13CO2计),显著高于围垦稻田耕层土壤(1.43 nmol·g-1·d-1).两种类型稻田耕层土壤的n-DAMO速率均显著高于深层土壤.南京稻田和围垦稻田M.oxyfera-like细菌的16S rRNA基因拷贝数分别为(2.31~4.82)×107和(0.89~2.12)×107 copies·g-1,与亚硝酸盐型CH4厌氧氧化速率显著正相关.相关性分析发现,土壤有机碳、总氮、无机态氮是稻田n-DAMO速率分异的重要原因.综上所述,内陆性稻田土壤n-DAMO氧化潜力较高,其主要由较高的土壤本底碳、氮水平和功能微生物丰度所致.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宁六路219号    邮编:210044

联系电话:025-58731025    E-mail:nxdxb@nuist.edu.cn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