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10(4):467-472.DOI: 10.13878/j.cnki.jnuist.2018.04.012
摘要:为了利用毫米波雷达的回波数据精确地反演得到云的宏微观物理特性,必须对研制的毫米波雷达进行定标.本文重点介绍了国外几种定标方法:单个系统各参数贡献的定标;大雨滴对毫米波雷达的定标;三角反射器以及金属球对毫米波雷达的定标;利用海洋表面后向散射技术的定标以及Cloudsat 作为雷达校准器的定标.这些定标方法对于国内毫米波雷达更好地应用于实际探测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2016, 8(2):123-128.DOI: 10.13878/j.cnki.jnuist.2016.02.003
摘要:针对雷电波在同轴线中传播特性的问题,通过对同轴线的暂态响应的理论分析,利用理论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同轴线对1.2/50 μs雷电波的暂态响应.结果表明:线终端负载上的信号由所传输信号的频率成分以及波导终端阻抗性质决定;1.2/50 μs雷电波信号频谱存在高于同轴线截止频率的成分,终端阻抗匹配情况下雷电波波头出现大量高次模成分;终端负载开路时,线终端信号的高次模是雷电波的入射波与反射波以及所激发的高次模之和;受雷电波频谱特征影响,雷电波激发出的高次模成分主要集中在波头部分;雷电波在线中传播的最终波形是各高次模分量之和,降低雷电波波头陡度可以减少高次模成分.在雷电过电压防护中应充分考虑到雷电波在线路中传播的畸变问题,这对于指导同轴线引入的过电压防护具有重要意义.
2016, 8(5):421-428.DOI: 10.13878/j.cnki.jnuist.2016.05.004
摘要:针对天线耦合雷电电磁波信号频谱及能量不准确的问题,利用实验和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天线接收雷电电磁波信号的等效电路,分析雷电电磁波信号的频谱和能量分布规律,提出一种用宽带天线监测雷电流的方法,通过测量雷电辐射源的电磁脉冲在宽带天线上耦合的电压幅值和能量幅值推算雷电流值的大小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宽带天线能准确地监测雷电电磁脉冲和雷电电流值以及它们的变化趋势.实验结果和理论分析结论基本吻合.研究结果对雷电监测预警系统的改进和雷电参数及其活动规律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2015, 7(5):414-421.
摘要:针对避雷针对天气雷达回波影响的问题,通过对天气雷达的盲区及雷达散射截面(RCS)的理论分析,利用HFSS仿真软件及实验的方法,研究水平极化下,不同材料不同尺寸的避雷针的雷达散射截面,结论是:在相同材料避雷针及相同雷达波长情况下,避雷针高度、半径与其雷达散射截面呈正相关;在相同雷达波长情况下,避雷针为理想金属的雷达散射截面比塑钢与理想金属组合材料的雷达散射截面大;实验结果表明避雷针架设在X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天线附近时,对雷达回波造成的影响可忽略不计.研究结果为在天气雷达附近架设避雷针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具有应用价值.
2011(3):275-279.
摘要:介绍了雷电波在遇到串联电感时,不同的时刻折、反射系数会发生变化,雷电波通过它们时将发生波形的改变.雷电波的陡度降低,雷电波的电压幅值也相应降低.根据这一原理,利用ICGS冲击平台进行大规模的试验,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提出在多级电涌保护器的设计中,采用串联电感的方法可以降低电涌保护器的残压,相对地增加SPD的承受能力,提高电涌保护器的保护效果,对电力系统的防雷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2011(6):511-518.
摘要:气象台站网的布局优化可以提高气象台站观测资料的代表性、准确性和可比较性.简述了气象台站网布局优化方法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讨论了气象台站网布局优化方法的关键技术和存在的问题,重点介绍和分析了利用线性内插法、最优内插法、信息论法、因子分析法和经验模式法来进行气象台站网的布局优化,总结了这些方法的可行性.结合气象业务需求变化,提出了气象台站网布局优化方法的改进方向.
2011(6):539-543.
摘要:根据气体放电管和瞬态抑制二极管的保护特性,合理选择退耦元件参数,实现多级SPD间的能量配合,并结合光纤的保护性能设计RS-232接口的保护电路.最后利用雷电冲击试验平台LST-6kV/3 kA、ICGS冲击平台以及DF1641C函数发生器对保护电路进行实验,以验证设计的方案.实验结果表明:在加上保护器件后,通信端口的抗雷电过压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并且加入该保护电路以后基本不会对原电路产生插入损耗.
2009(3):279-282.
摘要:通过分析自动气象环境监测站的结构及雷电过电压入侵途径及其破坏作用,提出采用可靠的接地连接以防止雷电反击,使用屏蔽线缆以阻抗电磁脉冲,给电源系统、通信线路、传感器和采集器安装电涌保护器以抑制雷电过电压,为保证自动气象监测站正常可靠地运行提供实时的气象数据并发出预警信息.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宁六路219号 邮编:210044
联系电话:025-58731025 E-mail:nxdxb@nuist.edu.cn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